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一)

  《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摆脱贫困》一书立足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学习,深有体会。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 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作者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作者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

  “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而对精神贫困,他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

  “思想贫困”,就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尤其是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担起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二)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读后很有启发,如项南同志所说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摆脱贫困》,可以从中汲取的精神养分也是不同。

  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则是这一“关键”的保障。读《摆脱贫困》一书,让我看到了习大大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很多真知灼见。《礼记?乐记》有云“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作为青年干部,更要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习总书记在《从政杂谈》一文里谈到青年干部“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青年干部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敢闯敢试,但是习总书记提到的这四个问题确实在我们身上有迹可循。

  前阵子在微信圈广为流传一篇名为《做公务员勿立志做大事》的文章,作者是江苏省洪泽县政协秘书长。标题党看到标题定会大呼没出息,不着急,我们不妨细看文章写的是什么:“如果你选择做一名公务员,请勿立志做大事、做大官、当大款、成大道”.现在的年轻干部大多毕业于高校,初出茅庐,满腔热情,胸怀大志,想着干一番大事业,立功心切,不愿做“小”事,久而久之,心浮气躁,“小”事也做不好。《道德经》有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进入公务员队伍,就要清楚认识这一选择,做好本职工作,安静守则的做好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忌急于求成和眼高手低。

  自以为是容易刚愎自用,进而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历史的长河中因为脱离群众而造成的惨剧比比皆是,“自以为是,以人为非”的自命不凡往往会让年轻干部一事无成。习总书记在书中写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青年干部缺少工作经验,更是应该念好群众经,练好基本功,忌自以为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做到严肃谨慎,不朝令夕改,不欺愚百姓。一个朝令夕改的人定会没有朋友,一个朝令夕改的国家定会失去民心。由于缺乏经验,青年干部容易缺乏主见,听风即雨,办事不坚定,这是要不得的,习总书记在书中说:“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在做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的问题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要避免朝令夕改,就要做足功课,就要走群众路线。年轻干部不能因循守旧、一层不变,但也不能毫无主见,忌朝令夕改。

  同时,除了“四忌”外,青年干部还要做到“四要”.一要有理想,习总书记在书中讲“没有终身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时下的“考公热”从侧面反映出年轻人在选择公务员这个职业的时候,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份工作的职责,更不用提志向与理想了。二要有压力,“人没有压力是不行的”,要严格要求自己。 近日,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98次提到“严”字,对于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必须要严要求。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三要永远保持学习的步伐,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以修身”,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勤奋好学,刻苦上进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也是让自己一生受益的品格。四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获取力量,立足本职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

  总之,青年干部要更好的成长,就既要学会“弱鸟先飞”的勤奋和始于足下,又要有“滴水穿石”的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还要坚持“四下基层”的贴近群众和实践精神。

  摆脱贫困读后感2015(三)

  时代更迭、历史在不断前进,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出了一个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国社保福利制度仍不健全――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由生活支出压力带来的贫困尤其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整体上稳步改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就城乡整体而言,已经初步进入小康型生活。然而,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另一面,我国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反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

  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形式的演变表现出以下几个带有趋势性的特征:从社会成员普遍贫困到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从绝对贫困为主到相对贫困为主;从农村贫困突出到城市问题凸显;从区域性贫困到阶层性贫困;从社会分割性贫困到社会转型性贫困;从暂时性贫困到持续性贫困。

  如果任由贫困不断恶化,将会导致贫困率的快速增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脱贫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步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

  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脱贫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深圳特区的建立、三峡工程的顺利完工、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神十的顺利飞天无不彰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脱贫事业的发展。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普通的藏区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在乡镇工作11年来,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深情、把促进当地发展的梦想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为了藏区的经济发展四处筹集资金,带领乡亲修路、筑桥;为了改变牧民贫困的生活现状,积极启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不辞劳苦动员、劝说牧民,起早贪黑地和牧民群众一起投工投劳,奋战施工现场;为了藏区小学能尽快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终日的奔波后他倒在了汽车后座,带着未完成的事业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为了百姓脱贫事业无私奉献的时代赞歌,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有更多像菊美多吉这样优秀的共产党人;需要有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念信心;需要有立足实际,轮廓清晰的发展思路。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