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难辉煌有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永恒的是信仰  富有的是精神 ――读《苦难辉煌》有感

  文:孟向东(林南仓中学教师)

  遇到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知己,是要讲缘分的。有人说婚姻的缘分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我则是在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地方读了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

  去年暑假期间,我随七年级新生去盘山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训时,有幸读到了由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撰写的《苦难辉煌》。

  作者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为主线,全景、真实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了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也讴歌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雾水烟峦、松柏翳空的陵园里,在气象庄严、宁静肃穆的纪念碑下,回顾书中描述的那段历史,让四十岁的我热泪盈眶、思绪难平,写下一首小诗记录了当时的感受:

  辉煌苦难铸忠贞,沧海桑田叹浮沉。争辉日月唯信仰,比阔苍穹是精神。丹心足以感天地,青史岂能蒙灰尘?中华儿女共携手,复兴大业追梦人。――《盘陵基地读<苦难辉煌>有感》

  清晨走在陵园里,望着眼前的一座座坟茔,我知道半个世纪以前甚至更远,他们都曾是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但他们以短暂的生命辉映了漫长的历史,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长城。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到"永恒的是信仰,富有的是精神。"

  前不久,我又再次用心阅读了它。我感觉每读一次,心灵就感动一次、震撼一次、净化一次。《苦难辉煌》是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因为它吸引我、感动我,也启迪了我。

  一、吸引我的原因

  1.开阔的视野、生动的文笔

  作者写中国共产党、写红军、写长征,并没有把视线仅仅局限在中国,而是把它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正如书中所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都在既谨慎又顽强、既坚定又游移地探索自己真正的位置",这四种力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冲撞、相互交织。作者用他那如椽巨笔,将这段纷乱如麻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而充满激情的文笔让人心旌荡漾、热血沸腾。

  2.翔实的史料、鲜活的人物

  历史离不开创造它的人物,还原真实的历史必须先还原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苦难辉煌》正是这样做的。作者用翔实的史料,让书中的人物鲜活灵动、栩栩如生。正面人物不是毫无瑕疵,反面人物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汪精卫,他在年轻时也有过行刺摄政王的壮举,并在被俘后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篇。谁料想最后竟然沦为汉奸,真应了那句诗"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勇猛刚烈的彭德怀,虽然发起脾气来爱骂人,但从一个侧面又折射出他伟大的人格。那句广为流传的"崽卖爷田不心疼"是对李德不懂军事瞎指挥造成红军严重伤亡而发出的强烈愤慨。某次军情紧急,彭德怀一路小跑亲往前线指挥。警卫员挥三角小红旗在前面开路,一名战士太疲乏,坐在路上不让。彭德怀急了,大骂一声:"狗娘养的,起来!"战士跳起来,看也没看,照彭德怀当胸就是两拳。战士打了军团长,这还了得!传令排长把人捆到彭德怀面前,要求从严发落。彭德怀一挥手:"谁叫你捆来的?小事情,快放回去!" 吓得发抖的战士眼含热泪给军团长深深施一礼,转身去追赶部队。

  1935年2月28日,在遵义战役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因在前线布置任务不幸中弹牺牲,时任十一团政委的张爱萍赶紧给彭德怀打电话,彭还没听清楚就在电话里骂了起来:"你们都给我往最前线上吧,你们都去牺牲!"骂声中全是痛失战友的悲愤。1966年7月已经被贬的彭德怀专门坐车来到当年的遵义战场凭吊战友,他动情的说:"堂堂七尺男儿,洒尽一腔热血,真乃人间快事!"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引以为快!也正是那种"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的英雄气概让他们青史留名。

  3.深邃的思想,强烈的忧患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作者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引领读者去叩问历史、思索现实,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化为今天前行的动力。

  书的前言中写到"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获得腾飞的翅膀?若除去个人富足便不再为其他事物感动,该怎么获得挺直身躯的脊梁……钱包鼓起来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么?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这声音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二、带给我的震撼

  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有一种力量超越了生死。它让红军屡屡摆脱险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它让人性焕发出光辉,让天地为之惊叹、让鬼神为之哭泣。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1.团结的力量――"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红军,这支只有几万人的队伍,因为团结,所以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他们冒着头顶飞机的轰炸、面对周围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跨过高山大河,冲破狭道天险,以大地为纸谱写了一首首铁流滚滚的壮烈诗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最为凶险,最为惊心动,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战。60年后,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写道"要是渡河失败,要是红军在炮火下动摇了,或是国民党炸坏了大桥,那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蒋介石踌躇满志,调集20万重兵,妄想凭借天险、南攻北堵,一举消灭红军,使其重蹈石达开的覆辙,但英勇团结的红军又一次让他失望了。战士们嚼生米、喝凉水、顶暴雨、踏泥泞,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创造了世界行军史上的奇迹。到达泸定桥后,22名勇士又冒着枪林弹雨、攀爬铁索,攻占了桥头堡,为后面的战友打开了胜利之门,使红军绝境逢生。历史没有如果,更不存在假设。蒋委员长只能望江兴叹,却也无计可施。其实他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他的中央军与地方的湘军、川军、桂军、黔军各自有各自的算盘:蒋"一石三鸟"消灭异己,地方军阀"防蒋反共"以图自保。

  然而我们的工农红军,他们同仇敌忾,为了共同的信仰,拥有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因团结而强大,正如那嘹亮的歌声: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从肖华将军的《长征组歌》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红军的豪迈和对领袖的崇敬"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大到国家、军队,小到单位、家庭,团结才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2、信仰的力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中国共产党,这支最初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因为信仰,凝聚了工农的力量,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以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为己任。正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他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让我们再回顾一段历史,感受一下信仰所带来的震撼吧。为策应主力红军西征,1934年底,新组建的红十军团向北挺进,这就是悲壮、惨烈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兼20师师长,寻淮洲、胡天桃分别任19、21师师长。在首战谭家桥一役中由于指挥失误,被国民党悍将王耀武击败,寻淮洲重伤牺牲,年仅24岁。随后被敌人重兵围困在怀玉山,一万余人的队伍只有粟裕带领400多人突围成功。方志敏、刘畴西、胡天桃相继受伤被俘。

  因为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让我们记住了方志敏,而他的战友刘畴西、胡天桃同样是大义凛然、可歌可泣。刘畴西是黄埔一期生,曾追随蒋介石在东征陈炯明的棉湖一役中浴血拼杀,失去左臂。蒋对他十分欣赏,特命顾祝同前去争取。顾又拉上一群黄埔同学,从怀玉山到上饶,从上饶到南昌,一路上劝降的人络绎不绝。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刘畴西丝毫不为所动,于1935年8月6日同方志敏一起在南昌英勇就义。另一位红军勇士胡天桃则令他的对手王耀武震惊不已。王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3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随后两人在寒风中展开了一场对话,胡天桃拒绝投降、拒绝出卖战友、甚至拒绝对方提出的保护眷属,"我没有家、没有亲人,不要保护""你把我枪毙吧!"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胡天桃被枪杀了。那场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却让王耀武想了几十年。

  让我们再次聆听烈士用生命谱写的《可爱的中国》: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也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小花,那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 前进!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为了我们伟大的、可爱的中国――持久的、艰苦的、奋斗吧!

  这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热血!

  读完《苦难辉煌》让我更加体会到父辈对我的期待: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三、留给我的启示

  读书的确需要广度,但同样需要深度。阅读是要有所选择的。我们可以去读清新优美的散文,去读浪漫抒怀的诗歌,去品味子曰诗云,去领略中外名著……但我们更应该先去读读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去探寻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

  读书贵在思考,重在实践。就像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来自于共产国际的文件,也不是单纯依靠马列书籍,而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的艰苦卓绝的实践活动。

  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读,不是用大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去实践。读书究其本质是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记录、勇于实践的习惯。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向社会学习,更可以向周围的同事、亲友、甚至是向学生学习。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时曾写下一幅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过《苦难辉煌》,让人由衷感受到长征的伟大,红军的伟大,共产党的伟大。让我们再次重读81年前伟人写下的那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永恒的是信仰,富有的是精神。

  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智慧点亮人生,让信仰指引我们前进,让书籍滋养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承担起各自的使命,战胜苦难、再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进修,并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