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红利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社交红利读后感(一)
  
  因为公司要转型到移动互联网,所以五月就从京东买回这本书。因为工作太忙一直到8月才开始读。初拿到《社交红利》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腰封真结实",用纸颇为上乘,好多大V的倾力推荐,甚至包括开复老师。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另外,读《社交红利》采取了一种和我以前读书不一样的方法,以前是当天累了就不看书或者看多少没有计划,完全看心情。这次硬性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看一章,不管那天事情有多少,时间有多晚。我发现有计划看书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也容易定下心来。结果用了五个晚上的时间就把《社交红利》读完了。
  
  其实书中并没有对社交红利进行定义,只是在推荐序中对红利进行介绍。所谓红利多指人们在资本市场投资或者生产中获得的额外收益。所以我理解书名《社交红利》的意思就是:从社交网络中获取额外的收益,这收益可以是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用户调查、或者是其它的流量变现方案。
  
  读完全书,并没有多少惊艳,书中记录的内容大多就是我们平时谈论的。个人觉得以下四句话很受用:
  
  1.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收益=信息×关系链×流动;
  
  2. 媒介权力返还给普通用户;
  
  3. 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情感/情绪、利益;
  
  4. 互动是血,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千万别用水军。
  
  社交媒体或社交网络中,关系链即传播渠道。
  
  一、媒介权力返还给普通用户
  
  应该告别简陋的粉丝数和转发数了,升级微博营销价值观。新浪微博由于新浪的媒体基因,KPI一直在强调粉丝数和转发,关系方面都过于重视大V和媒体,忽视了普通消费达人。
  
  需要利益撬动的大V和媒体关系,其实并非品牌真正可以依托的关系。普通消费达人,即真正消费者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才是品牌可以依托的、免费的、品牌营销永动机,另一方面他们是危机公关时的"品牌御林军",他们会无怨无悔地捍卫品牌。
  
  二、信任与情感,决定传播渠道的宽度和长度。
  
  "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情感、情绪、利益",除了像社会化事件营销中,把握"广告式概念"和"社会化创意",促成病毒式传播;日常内容营销、日常互动时,重视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情绪,形成与他们的信任和情感关系,也很重要。
  
  单次传播或多次传播中,如果有信任和情感,消费者会乐于传播,形成传播链;其次,如果有信任和情感,消费者会乐于二次创作,在传播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提高传播的效果。
  
  另外书中建议商品定价在100-200元区间时,客户的投入与收益会成正比
  
  三、互动是血,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千万别用水军
  
  这种互动,品牌应该早做,现在是雪中送炭、乘虚而入!等到所有品牌都开始重视互动时,那时又要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水军就像鸦片,现在用起来很爽,但是会麻痹营销人的感官,让营销人再也不会普通的互动。更何况当第三方监测工具和服务发达后,水军将会无所遁形。
  
  正如书中所说――"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我们都活在关系链里,那么,一款真正的social game应该有非常好的好友互动,重视好友关系,而且选择采用现有社交网络账号登录,这样用户转化与留存大幅优于自建账号体系。
  
  互动是最好的经营。互动及互动带来的流动性是珍贵的,也是稀少的, 同时互动会增加信任的传递。同时微信购物的典型的周四曲线,其次是周五。另外微博发送的时间是早10点和下午三四点效果最佳。
  
  电子商务部:张丽
  
  2014-8-18
  
  社交红利读后感(二)
  
  韩金辉 物联网安防俱乐部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老师,有人推荐该书,对于刚接触互联网的业外人士是很好的读物,"十一"期间拜读后,有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关于几个概念
  
  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节点以及大节点,在见面的过程中,谈到这个概念怎么解释,徐老师表示:节点,可以认为是一个人于关系链的连接,就像是渔网上的各个结一样。而大节点,则更强壮,能影响的人与领域更为直接。所以简单说,是粗大、强壮。用"大节点",意在表明在一个特定领域、范围对其他好友的影响的能力。(来自邮件回复)后来百度的过程中,发现节点与结点在计算机中的概念也是混乱的,为帮助广大工程师正确应用"结点"与"节点",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水福教授专门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和对比、论证,结论如下:
  
  (1)"结点"是一个力学概念,是在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上根据分析需要所设置的特征点或计算点,它可以是构件的连接点,也可以是构件的支承点、末端点或者人为的网格划分点、自由度布置点等;此时"结点"对应于英文中的"node"或"nodal point".结构计算简图中的杆件连接点一般也可直接称为"结点",此时对应于"joint".
  
  (2)"节点"是一个物理概念,是对实际结构中一个"节段"与另一个"节段"的物理连接区的统称,如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柱节点、钢结构中的焊接节点等。节点有其具体形状或功能,需要连接构造或节点详图。"节点"在英文中一般用"joint"或直接用"connection"表述。
  
  (3)结构分析中,在简化的计算模型上与物理"节点"对应的部位一般都要布置"结点",或者说"节点"在计算简图中是一种自然的"结点",故两者的使用范围存在较大重叠。
  
  (4)"结点"与"节点"的概念和用途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英文中因词汇不同,不易混淆;但在汉语中,因两者读音完全相同,且使用范围存在重叠,故很容易混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结"作动词用的含义是"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作名词用时是"条状物打成的疙瘩",如绳子打个结,蝴蝶结等。显然,这个"结"可以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疙瘩,如"死结"、"活结",也可以是并无明显功能而只是做个记号的"结".可见,汉语中"结"的本意是在原本为一个整体,或者并无明确分割特征的条状物上打疙瘩或做记号,它与将几个分离的东西连接起来并无直接关联。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客观事物描述相关的"节"的含义有两条:一是"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如"关节"、"竹节"等;二是"用于分段的事物或文章",如"两节火车"、"第三章第八节"等。显然,汉语本意的"节"都是物理或客观存在的,而且有较明确的形状或功能。(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水福教授《论"结点"与"节点"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陈教授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的观点:"节"字在汉语中来源于竹子的分节,节点是分段方式,是当实体的容量超越发展的时候一种增加容量的方式。而结点是一种汇集,(www.lieshai.com)不论是"死结"还是"活结",都是不同实体或同一实体的不同部分的汇聚。计算机术语中还有一个常用术语"端点",如果将这三个词一起来理解就容易的多。
  
  "端点"是起止点,起止点中间的称为"节点","端点"也是节点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而不同实体的"节点"汇聚就是"结点".在互联网社交中,用户以及大V都是一个端点,汇聚了很多属性,对某一属性的不同层次划分点就是节点,而更多用户与大V一致属性的汇聚就成为结点。节点是分层的方式,量变到质变的点就是典型的"节点",结点是分类的方式,喜欢音乐或者喜欢体育,那么音乐或体系就是不同的"结点",当喜欢某个歌手,就是基于音乐"结点"下的"小结点".
  
  因此,建议书中的节点应为"结点".
  
  计较这个术语有意义么?有一个名词叫:沟通的障碍,就是你明白每个词的意思,但是当他们连在一起你却看不懂,而语义歧义是最大的沟通的障碍,一句简单的话,懂你的,淡然一笑,不懂你的,可能就吐槽、骂人了!
  
  服务经济与知识经济
  
  书中开篇采用"信任背书"这个话题,掀开了"社交红利时代开启"的红盖头,而用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这样的关系式来表达,似乎与"信任背书"没有任何关系?.本质上来看"信任背书"就是三个因素的结点,同时处于三种元素之中,也是网络社交的基础。而大V也是"信任背书"这一背景形成的特有现象,那就是基于陌生社交过程中,经过平台以及用户不断认证的专业人才。这也是社交平台认证机制的基础,也是未来组织发展的基础,就是只看能力,任何认证机构的认证也比不过离散用户的自认证!这种认证"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简单的就是因为做的――好!
  
  不论大V也好,草根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足够的专业、专注。这也代表着有服务经济(客户需求)向知识经济(需求引导)的升级,大帐号的"信任背书"的本质是导购!这种导购是无利益关系的,因此更显得发自本心,推荐的原因也简单的是因为大帐号简单的认为――好!在传统广告中,明星的代言行为也是潜在的导购行为,但是这种是存在明显的商业利益的行为。在社交盈利模式出现后,大V们的商业价值出现,广告也成为社交的广告来源之一,但是草根出现了分化――自营销。这也是很多商业平台的产品资料越做越详细的主要原因。书中很多案例,都在不断描述这一现象:高端品牌手表等。
  
  2014年初,一篇《100个销售代表抵不过一个总编》的文章在热传,强调:"内容驱动产品"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一个优秀的总编足抵100个优秀的销售代表。这就是从服务经济向知识经济升级的典型,由用户原来的"我要买"升级为"我为什么要买",最后实现的就是"我为什么要买你的商品或服务".支付宝商户事业部总经理钱乙解读目前的O2O业态中的观点认为:O2O的本质是回归商业价值;O2O不是电商,而是生活服务。本质来看,社交红利很大一部分也基于O2O的轻应用,所以引用钱乙的观点,基于社交的"回归商业价值".
  
  "社交平台"已经引发商业行为,也是平台价值的回归――信息的汇聚与发散。平台本身是对信息的存储、计算、管理,这就是"云服务",而信息的生产是"端"――媒体组织平台、企业平台、个人平台等。在市场供求关系理论中,促进社会发展的就是需求的差异化,以及同质化竞争的优胜劣汰,平台的内容丰富后,形成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在用户的争夺过程中"我为什么要买你的商品或服务",就成为了各类平台的主诉求,"内容驱动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也意味着"回归商业价值".
  
  社交中的六度分离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2011年12月5日,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称为"四度分离理论".(我没有想明白,中间间隔五个人和平均间隔人数为4.74有什么区别,数学的四舍五入有问题么?)有人把世界65亿人开了7次方根,结果是25.2257,从不科学方式说,我们每个人只要认识二十几个人就可以满足此理论。但是事实上,在人际关系管理中,在一段时间内,与你关系真正密切的可能还不超过20个人!
  
  巧合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也分为五层:第一层"果腹层",第二层"小康层",第三层"富家层",第四层"贵族层",第五层"宫廷层".中国传统文化多以"五"为分类数量,例如: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等。这其中有什么奥妙?
  
  六度分离理论是不是可以解释更多的社交现象?该理论对社交现象有哪些影响?期待在徐老师的新作中看到相关的论述!
  
  个人水平有限,就想到这些,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 摆脱贫困读后感
  • 稻盛和夫读后感
  • 周易读后感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