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铭散文集》读后感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王清铭散文集》读后感
  
  作者:月色倾城
  
  初读王清铭的散文集,是在癸已年的冬天。在一次与文友的交谈中,我的文友王松坤告诉我,王清铭是中学老师,也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写的散文相当不错,堪称“仙游文坛的大家”。于是就抱着会一会这位“仙游文坛的大家”的心情,走进他的文章里。!
  
  王清铭的散文,文风质朴,文笔清新隽永,给人以“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大气。读他的书,如饮甘露,荡涤心尘。文中隽秀的文字所表达的真诚、真挚、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在阅读的时候百感交集。于是我在深夜敲击键盘,在论坛上回复帖子,发表感想。不得不说,那些温暖精湛的散文,那么好的散文集与我这么个会心的读者之间,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触的。
  
  那些文字,清新自然,在我印象中感触最深的是《乡村与童谣》、《废弃的石磨》、《木兰溪》等这些描写家乡的文章。最喜欢的是字里行间的那种让人心醉的乡情,喜欢那扑鼻的泥土气息和袭人的乡土芬芳。王清铭的家乡在新窑村,是个偏僻的小村庄。在70年代未通电的乡村夜晚,勤俭的母亲连煤油灯都舍不得多点。于是天上的月亮就是最大的灯泡,没有月亮的夜晚,星星和远处草丛中的萤火虫就是他们的灯盏。而田间地头的蛙声、蝉鸣便是生命的摇滚歌手。在王清铭的笔下,乡村是生命、或精神的一条脐带,就象你无法割舍与母亲的联系一样。喊一声乳名是你的耳鬓厮磨的牛羊,替你答应的是那单脚支立的老树。鸡鸣狗吠都带着乡音的老家,离身很远,离心很近,永远是我们心上的那一角最温柔的角落。而自己就是乡村的一茬庄稼,一茬父亲用汗水,母亲用乳汁喂养的庄稼。
  
  最动情的文字总是最质朴的,就如质朴的亲情一样。散文《与父亲抬担子》、《白发亲娘》和《一首母亲的歌》写的就是这种最质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与父亲抬担子的时候,那担子上的绳子被父亲和“我”捋过来又捋过去,谁能说那不是最深沉的爱?(www.fwsir.Com)全文没有一个“爱”字,可是那份亲情那份爱就在那里,行走在字里行间。“我”的白发亲娘,除了侍弄庄稼和喂养牲畜外,她那双宽大的手给“我”们最多的是做人的教诲。她的一生似乎有忙不完的事,就在那忙不完的忙碌中,亲娘熬白了头。这样含辛茹苦,这种“忙”岂不是“爱”?这种“爱”又不岂不是世上最伟大的爱。
  
  在另一篇《一首母亲的歌》的文章里,提到了诗人海子的母亲。诗人海子在25岁的青春年华里去天国安顿自己在尘世挣扎的心灵了。但是如果当时他在面朝大海的时候,能够回头看看,那位佝偻着身子站在忧伤的麦田里的母亲,或许他会改写自己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让母亲幸福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眼眶发热,乃至潸然泪下。那一刻,我似乎读到了一个真性情的男人。男人热爱家乡是对的,因为狐死首丘。男人孝敬父母更是对的,因为羊羔跪乳。文章的作者,这个男人以思念为笔,以心为墨汁抒写对母亲深深的爱和眷恋。
  
  他在喧嚣的世界和谐澄明,因为心灵的丰满、精神的富有。他在《稻草床垫》和《锄柄上的眼睛》里看穿了人生的苦难、贫穷,培养自己品格中的血性的坚韧。他在女儿捕捉的《半瓶阳光》中寻找失去的诗意。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需要的是一颗童心和一双儿童的眼睛。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那些坐在他的课堂上听他谆谆教诲不要让青春只剩下青春痘的学生们,是何等的幸福。当然了,还有我这个在午夜的ID下品尝着精神的盛宴,与那些温暖的文字对饮的女子,也一样是很开心、很幸福、很诗意的哦。我还相信,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我们的作家王老师一定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的文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