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9-05-28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读《无言之美》有感

  悦读阅笃

  为了一场美学读书会,通过作者的大名,翻看这本书。之前看过朱光潜的《谈美》,毕竟读书的时候太过于年轻,总觉得很理论派的文字,看完后之对潜意识有点作用,对本我意识影响不大;而现在看同是朱光潜的《无言之美》,可能年岁增加了,也多多少少多感受了一些艺术作品,反而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美学,的确是应该主动接触的学科,如果能抛却艺术作品中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就通过最基本的感知,从作品中感受到生命之美,感受到对自我心灵的触碰,的确是一件很美好的体验。

  第一:无言之美,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有限的媒介,是无法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和美感的。一个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作品和观点,而读者或者受众都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理解,这两者之间无法相同,必然有区别,这与马东曾说过的“表达就是用来被误解的”是同一个概念。同样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断臂的维纳斯就应该断臂,不应该去苦苦追问手臂到底是什么状态一样,只有当它是断臂的,它才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观者最多的遐想和共鸣。

  因此,不同的艺术手段,比如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等,都是意犹未尽才是更为高杆。表达的方式越是含蓄耐人寻味,引而不发的东西越是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越能激发观看者最多的美感联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经常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去寻求心灵理想生活,越是现实生活中诸多限制,我们越希望心灵自由理想生活不受抑制,而无言的美感,才能充分的释放心灵驰骋在广阔的理想境界中,成为更加丰饶的自我。

  第二: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同一个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给美下一个判断标准,让人们能却分美与不美,书中郑重其事的探讨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很难甚至基本不可能在人类史上达成一个美的共识判断,书中也无法举出这样的例子。但大部分人对于美是有共同认知的,一个艺术作品在大概率上能触动大部分人,它便是美的,这说明了美是客观的,是可以有判断的。同时每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艺术品在个人心中的评分,甚至有些艺术品没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很难让人产生美感,这说明美又是主观的。

  因此,正确的看待艺术品,看待美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没有任何艺术作品是人民币,不可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更何况即便是人民币,在某些物质欲望很弱或者基本不差钱的人眼中,也没有太多吸引力。所以,欣赏美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认同一件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感,可以将之推荐给朋友以便推广开来,至于朋友们是否能如你一般感受到同样的美,不要太过于强求。在你感受美的那个瞬间,美已经在你心灵中种下了最友好的影响,细细体会和感知它,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第三:对真善美的分析。真是从适用的角度来判断一个物品,善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判断一个物品,而美是不从任何角度看待一个物品。一个最简单的比方,用失明二十年后突然能看到世界的人的角度去看待物品,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实类似于从婴儿的角度看待物品,便能看到物品的美。现在很多艺术家都追求返璞归真,很多儿童画尤其是自闭儿童的画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是从一个看待美的角度出发而创作出来的。

  另外,快感并非美感,因为快感是从人类欲望即实用角度出发而得到的一种情感。其实现在很多美学都追求吸睛、快感,尤其是美女照片,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快感,而不是美感。而很多艺术家,都将目光放在身边最普通的劳动人民身上、放在充满了肉感的躯体身上,其实就是尝试剥脱快感后,从人体本身的曲线中寻找美感的过程,从中寻找最难以捉摸但又最能感染人心的生命力,进而形成作品,才能让更多的人产生美的共鸣。

  这本书其实是朱光潜的只言片语的小集子一般,而通过这本书,能让人对美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去接触和学习美,是很好的进步。我们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美术课其实变成了自习课,不仅我们画不出来,甚至我们也缺少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和感知,美育的缺乏或者也是引起现代人过于焦虑总是快节奏的恐慌的一个原因。因为感受美的过程,必然是一种心灵逐渐得到滋养甚至放缓的过程,或许通过学习美、感知美,我们能找回更加从容的自己。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