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常规管理

时间:2019-05-27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
  
  第一部分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包括教与学两部分,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井借助教与学过程管理来实现。因此,构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研究过程管理的方法,落实教学常规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有助于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任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一、教师教学常规
  
  教师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测评)、教学研究与培训等。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理解学科的实质,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能够细读所教年级教材,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要做到“六备”“五有”,“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五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目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三全”“五优化”的总体要求,符合各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领导,保证集体备课时间,认真抓好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等几个基本环节。
  
  各学科教师个体备课一律要求提前三节至五节备好课。要改变照抄照搬教案,与上课脱节的现象,坚决杜绝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1.教案规范完整。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本学期教材分析、学期总的教学目标、本班学生情况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措施;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优化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教参,不能照搬教参上的目标。要通过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结合教参上的目标,根据班级实际以及教师独到的眼光对有些目标重新设定,并在教学中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渗透在前两个目标之中的,是长期、隐形的目标。要重在知识能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
  
  3.优化问题设计。关注“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设问时机、问题呈现形式、问题变式尺度、问题难易程度等方面精心设计,要设计出能统领课堂、利于学生探索交流、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大问题”,即问题要有合适的空间,适合学生进行探究,能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4.教学过程要详备。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总体环节要完整,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学生主体性,优化教法学法。详备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5.主体地位突出。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能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进一步解放对学生的控制,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展示的欲望,质疑别人创新思考的习惯。特别要关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过程,加强预设,关注生成质疑、自由点拨、交叉互动的过程,达到让学生思维发散、增强体验、和诣共生、综合提高的目的。
  
  6.体现教师主导。教师要适时适当的介入,发挥好组织、点拨、评价的作用,把评价“还给”学生,作出延迟评价。
  
  7.分层设计练习。练习具有层次性,以基础性练习为主,适当布置拓展性、开放性习题。
  
  8.教学手段科学。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恰当地选用小黑板、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9.板书明了扼要。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10.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从教学方法、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写,要有一定的深度和质量,每周每科教学反思不少于1次。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表达正确的教学理念,展示必需的教学艺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表现适应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使课堂教学目标明,双基实、过程优、方法好、效果显著。
  
  1.教学目标明确
  
  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善于挖掘思想方法,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度适当。实验和演示要规范和熟练。
  
  3.教学方法科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不仅要注意师生互动,更要进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讲课时间不能多于学生活动时间。要通过教案和学案的使用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做到讲有中心,练有目的,分析透彻,注重实效。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4.信息反馈及时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态,注重有效信息的收集,适时适当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弥补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5.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衣着整洁,教态端正,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规范字。板书工整,字迹端正,布局得当,条理清楚。要严格按学校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要提前一至二分钟候课,准时上下课,并举行必要的仪式;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得接打手机或都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相机指导,了解合作动态,针对学生生成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不能漠然置之,听之任之。
  
  6.教学艺术精当
  
  教师教学中要讲究教态的艺术,努力做到表情丰富,动作自然,富有感染力;要讲究语言的艺术,争取做到生动形象,富于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学会倾听,学会设问,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觉。要根据教学情境机智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掌握技能的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有利于调节、改进教学工作,及时的进行校正和补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作业原则上应该“有留必查,有查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1.作业设计精心
  
  作业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全面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倡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提倡贴近生活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外作业。
  
  2.作业布置适当
  
  作业布置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精选作业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严禁布置惩罚性、重复性作业。练习册(活动手册)是必做的作业,除此之外,语文学科一课一次作业,每单元一次综合练习,每学期8次作文;数学学科每周四次作业;英语学科五、六年级每周二次作业,注重口语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有口语作业检查记录。
  
  提倡分层、分类布置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批改反馈及时
  
  作业批改必须及时,重在了解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作业要统一批改等第,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作业订正的要求等。可采用标明正误、加注批语和评语、集中讲评等形式反馈给学生,作业本必须在下次作业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几次作业一次处理。批改作业后,应区别情况及时讲评,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
  
  提倡教师“面批精批”,提倡教师用激励性评语对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鼓励性评语数量不低于作业次数的五分之一),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
  
  4.本薄整齐,用笔统一
  
  作业本封面的书写要统一,写明作业的类别和序号、班级、姓名;作业本要干净、平整,无卷角,无破损,如有破损,要补贴好再使用;作业格式要有统一要求,两次作业间要隔开一行。 低年级用铅笔书写作业,中高年级用蓝色或黑色墨迹的钢笔书写作业(作图、绘画等根据学科要求用笔)。一本作业本内原则上用同一种颜色的笔书写,作业中不准使用涂改液,如有错误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学生夯实基础和拓展延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外辅导要注意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成效。
  
  1.规范辅导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外辅导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要明确辅导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辅导策略,确定辅导重点,制定辅导计划,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2.强化分类推进
  
  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借助阅读指导,开设学科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的条件,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基础性缺陷,帮助其克服困难,增强学习效果。
  
  3.重视个别辅导
  
  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应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尤其是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感觉。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多给他们一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其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五)考试
  
  考试(测评)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习知识能力发展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诊断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等都有重要意义,要做到测试及时,命题科学、评价多样,方法合理。
  
  1.科学组织考试
  
  要按照学科特点和有关规定组织考试。明确考试目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要严格检测的过程管理,加强平时的检查和提问,按要求参与市、县(区)组织的调研性检测或学业考试。
  
  提倡为诊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而组织的随堂测试。
  
  2.改进考评方法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考试评价研究和实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考察、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认真进行命题
  
  命题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体现教育性、教学性、发展性。要注意学生的实质,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试卷编制从易到难,题型多样,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不出偏题、怪题。要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查,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提倡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题库,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4.严格监考要求
  
  期中、期末考试时,监考教师必须在考前15分钟领取试卷,考前5分钟进考场做准备,按规定时间开考和结束,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不得擅自离开考场,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考试结束时认真清点并整理考卷,如实填写考场报告单。
  
  5.客观评定成绩
  
  试卷原则上密封装订,严格按评分标准阅卷,提倡流水批阅试卷,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肯定学生的创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和谐发展。
  
  6.强化质量分析
  
  考后教师要及时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填好质量分析表,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分析的指导,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改进方法,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七)教学研究与培训
  
  县教研室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到学校听课、评课、调研常规教学;学校教导处是学校的教科研中心,负责全校教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是教科研的基地,接受校教导处的指导,承担教育科研任务的具体实施。完善教研组织,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组建各学科教研组,小规模学校要成立年段备课组。教导处和学科教研组必须制定学年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教研课题,并加强对各校及教师个人教研、教改的课题指导。教导处和学科教研组应当在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一)常规教研活动。每两周要安排半天时间作为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常规教学教研活动的时间,每次活动要做到“四定一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有记录。教研组和备课组要认真组织上好研究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每学期各教研组(备课组)举行各种教研活动不少于10次(含两次课例研讨),每次活动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二)推行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内容: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体系、教学重难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多种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合、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方法。
  
  2.集体备课要求:教研室每学期举行2次,研训室每学期举行3次,学校每月集体备课1次。达到“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检测评价。
  
  3.集体备课程序:集体备课可以选择两种模式。
  
  模式一:一人备(形成初案)--大家改(补充修改)--集体研(达成共识)--一人讲(观课验效)--组内评(取长补短) --各人上(反思完善)
  
  模式二:各人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达成共识) --一人讲(观课验效)--组内评(取长补短) --各人上(反思完善)
  
  模式一中,主备人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参阅相关资料,根据我县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提前拿出“备课初案”,并交付同组其他教师研究补充,进行“二次备课”;模式二中备课组教师均要进行个人初备,写出“备课初案”。
  
  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就每一环节逐一进行集体研讨,达成共识后,由主备(讲)教师执笔整理,形成“备课组教案”,分发给其他教师;主讲人根据“备课组教案”上课,大家观课,关注课堂细节,课后及时进行评议,明辨得失,提出改进措施,进行“三次备课”;其他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对组内评课后的教案成果,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用教案上课,课后必须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
  
  (三)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学校要以校本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每学期组织两次课例研讨活动,确保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解决教学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要以课例为载体,按“教学会诊查问题,梳理问题定主题。理论学习明方向,集体备课找方法。大家观课验实效,个人反思谈得失。同伴互助共分享,专业引领再提高。共识提炼为常规,困惑引出新课题”课例研讨十步曲组织课例研讨活动。组织新教师上合格课、中青年教师上研讨课、名师、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同年级教师同课异构等,使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通过活动,使教师群体率先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
  
  (四)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各校要引导教师或教研组围绕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开展项目研究,在一定阶段内关注一个问题,如学法指导、学习诊断、作业设计、命题研究等,有目的地组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预设策略,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同伴互助、课例研究,以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五)严格建立听课学习制度。各校要修订完善公开课、听课和评课制度。每学期每人至少举行一次高效课堂教学公开课,这项内容要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每周行事历。学校领导严格按照局要求兼课,每学期听课校长不少于40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不少于80节,教导处正副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课要全面听,力求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都有所掌握,尤其要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偏弱教师进行重点听课、跟踪听课,体现一定的计划性、针对性。教研组长要加强对本组成员听课、评课的组织。认真做好听课记录:1.项目填写齐全。包括:学校、班级、科目、授课教师姓名、听课时间、节次、课题,并标明听课节数。2.记录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简记主要教学环节、任务,重点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况。3.听课时要随时记录下对所发现的闪光之处或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突出重点,分条列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改进意见。4.教师每周听课1-2节,每学期不少于20节。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从教不满五年的新教师每学期听课次数要适当增加。
  
  (六)加强校际教研,做好“手拉手”工作。各校应积极主动与兄弟学校建立校际教研关系,经常开展跨学区或联片协作、联谊式教研,共同合作,相互开
  
  放,交流信息,共同发展。
  
  (七)发挥名师专业引领作用。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级以上教学名师、每学期要开设一次面向全县教师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或教学理论讲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每学期要开设一次以上的面向全校或学区教师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或教学理论讲座。
  
  (八)开展课题研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立足高效课堂教学实践选择真实而具体的
  
  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认真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课题研究成为促进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学校教导处要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对教师的研究工作给予有效的指导。严格立项申报程序,切实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九)加强校本培训。学校要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近期和中长期教师培养计划,所有教师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专业发展规划,提高自身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学校要为教师推荐专业必读书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研组、备课组要定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学习,返校后要落实“三个一”:即作一个专题汇报,交一份学习心得,上一节汇报课,书面材料存档备查。
  
  二、学生学习常规
  
  学生学习常规管理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目标:好习惯受益终生。学校要通过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按时作业习惯、规范实验习惯、认真测试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通过课堂预习可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1)制定预习计划。
  
  ①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要求,提前通览所要学习的内容。
  
  ②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学科预习时间,重点加强对薄弱学科的预习。
  
  (2)明确预习任务。
  
  ①找出重点、难点。
  
  ②尝试完成书上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
  
  ③主动收集课外学习资源。
  
  (3)形成预习重点。
  
  ①及时弥补在预习中发现的学习缺陷,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
  
  ②把经过自己努力依然弄不懂的问题标出,确定听课重点。
  
  2.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
  
  (1)做好学习准备。
  
  ①上课前,准备好所需学习用品。
  
  ②提前一分钟进入教室,保持安静。
  
  (2)课堂学习品质。
  
  ①专心致志听课。要特别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白问题的实质。要重视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②带着问题思考。根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师讲课重点认真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③敢于质疑提问。要勇于发言,不仅要大胆回答教师的问题,还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和交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④主动合作探究。在自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乐于和小组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享智慧,分享成功。
  
  ⑤学会归纳总结。关注教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⑥有效做好笔记。抓住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板书要点、重要方法,边听讲边做简要的课堂笔记。
  
  3.课后复习习惯
  
  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查漏补缺,提高完善的功能,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
  
  (1)坚持课后复习。
  
  ①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②及时回忆课堂教学内容,记住重要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③及时整理笔记,理清思路,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总结新内容中的学习方法。
  
  2. 学会系统复习。
  
  (1)单元复习。会用文字概括、列提纲、画图表等方法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掌握核心内容,总结学习方法。
  
  (2)考前复习。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复习和强化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4.按时作业习惯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
  
  (1)认真独立作业。如果作业遇到困难,难以独立完成时,要主动请教教师或同学,不抄袭他人作业。
  
  (2)达到规范要求。书写工整,步骤完整,格式规范,及时上交。
  
  (3)提高作业效率。
  
  ①先复习后作业,以减少差错。
  
  ②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明确方法和步骤,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作业的速度。
  
  ③作业后仔细检查,及时订正错误。
  
  (4)认真查看评语。听取老师的批评建议,及时订正差错,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
  
  (5)进行典型收集。建立“错题册”或“错题集”,对一些典型错误经常复习,防止同样的错误发生。
  
  (6)主动实践探究。对于研究性学习类型的作业,能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工任务,保证作业质量。
  
  5.规范实验习惯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仪器设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变化来获得和验证知识,形成一定技能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意义重大。
  
  (1)规范实验准备
  
  ①作好实验预习。实验前按实验课题认真看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
  
  ②检查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前要检查本次实验的仪器设备、工具、元器件及材料等是否符合实验所要求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状态,若有不符,及时报告。
  
  (2)正确完成实验。
  
  ①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实验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保持实验室安静和整洁,遵守实验规则,确保实验效果,确保安全。
  
  ②实验时,注意力要集中,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准确详细记录实验数据,不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
  
  ③实验后,对所得到的数据要进行认真分析,做出实验结论,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6.认真测试习惯
  
  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既能够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矫正,改进学习。
  
  (1)做好考前准备。
  
  ①在教师指导下全面系统地复习和有意识地查漏补缺。
  
  ②了解考试时间、方式、科目、考纲、考纪等,做到心中有数。
  
  (2)按照要求考试。
  
  ①根据不同类型考试(闭卷、开卷、操作等)的要求完成考试。
  
  ②审清题意,理清思路,先易后难,迅速作答。
  
  ③书写工整,画图准确,解答完整。
  
  ④答完后对试卷作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再上交。
  
  (3)重视考后总结。
  
  能对考卷进行质量分析,找出知识、技能方面的缺陷,从而改进学习方法,积累考试经验,提高学习效益。
  
  另外,还要有留心观察的习惯,多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还要有广泛阅读的习惯,按照语文课标和学习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课外书报,学习做读书笔记、剪报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积累,弥补课内不足。
  
  措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
  
  1.要从小抓起。要从“抓启蒙”的学前阶段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等到了“抓养成”的小学阶段再矫正不良习惯。
  
  2.要常抓不懈。养成一个好习惯不容易,学会一个坏习惯却很快。各学段、各学科的老师都要把培养行为习惯作为分内的主要任务,齐抓共管。
  
  3.要讲究方法。
  
  (1)要正面引导,榜样示例。要经常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的教育,耐心地,逐步地,通过不断地训练,培养各种学习习惯。比如预习习惯,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从二年级开始就进行强化训练,到了五六年级,基本就形成了自动完成的习为。
  
  (2)要制度规范,舆论监督。比如实验习惯,有实验操作规范,有同组同学监督,有老师巡回指导,有实验报告不能伪造,就很容易形成认真严谨的自觉行为。
  
  (3)要反面典型,批评教育。比如听课、复习、作业、考试习惯,不少行为都在教师眼皮子底下进行,教师可以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