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家庭情况介绍,妻子高孝贞,长子闻立鹤,次子闻立雕
寄语:闻一多德高望重,秉性耿介正直,襟怀坦荡无私,待人热忱敦厚,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牺牲是中国人民的重大损失,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纪念他。闻一多家庭情况介绍,妻子高孝贞,长子闻立鹤,次子闻立雕,由励志故事网收录,欢迎阅读。
闻一多先生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包办的。早在1912年,14岁的闻一多刚考上清华大学时,父母就为他订下了娃娃亲。对象叫高孝贞,黄冈路口人,比闻一多小4岁,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和闻家还是姨表亲。闻一多考上清华大学后,高孝贞的父亲就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便主动来到闻家,提出要将女儿嫁给闻一多。闻一多的父母一想,如果闻、高两家能对亲,那就是大好事,既是门当户对,又是亲上加亲。
1922 年初,就在闻一多赴美留学前夕,他接到父亲催他回家结婚的信。对于这门婚事闻一多很不满意。但是,闻一多是个大孝子,还是回到了家乡,答应与高孝贞结婚。不过他向父亲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不向长辈行跪拜礼;二是不拜祖宗;三是婚后让高孝贞入学读书。父亲本来认为儿子的这三条提得不合理,但为了这门亲事,也就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婚后的高孝贞为人贤惠,也很能干,善解人意。因此,夫妻之间彼此也十分恩爱。不久,高孝贞女士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读书。进校后由于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加之有闻一多的熏陶和感染,高孝贞也从一个生活伴侣,逐渐成为了闻一多先生事业上的有力支持者。
高孝贞女士为闻一多养育了四男四女,四男是长子立鹤、次子立雕、三子立鹏,四子立鸿早夭;四女中的立瑛和立燕二人早夭。成人的有闻铭和闻。
闻一多先生遇害后,即1948年,高孝贞改名高真,带着儿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国统区,投身到解放区。他的这一义举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曾被选为华北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全国解放后,高真女士又先后当选为河北省和北京市的政协委员。1983年11月,高真女士病逝,享年81岁。
闻一多先生被害时,长女闻铭才13岁,她也是父亲非常疼爱的儿女之一。闻先生生前给女儿闻铭的信中昵称她为"大妹"。闻铭在随母亲去解放区之前,曾偷偷跑到父亲牺牲的地方挖了两血土,装在自己做的两个小布袋里,至今仍精心地保存着。解放后,闻铭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文。毕业后曾给当时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当过翻译。苏联专家撤走后,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研究所工作。20世纪70年代,她笔录了母亲高真有关父亲事迹的口述,并整理成《闻一多牺牲前后纪实》一书出版。该书是研究闻一多的重要文献。
人称闻铭女士外秀内刚,她几乎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只要人们一谈到他的父亲闻一多先生被害的事,她就会泣不成声。闻铭女士现已离休。丈夫叫王克私,典型的军人风范,高大的身材,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王克私抗美援朝时,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服役。从朝鲜回来后,先在长春航校当教官,后进入人民大学工作,直到离休。
闻铭夫妇有一儿一女。儿子叫王丹鹰,现为中国新闻社小有名气的记者。女儿王丹梅,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留学,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颇有成绩。回国后,进入新华社总社工作。
闻一多先生的小女儿闻,在他的子女中,她是惟一一个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闻一多先生牺牲时,她才9岁。闻自幼聪颖。父亲去世后,闻随母亲来到解放区。北平解放后,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先学数学,后学中文。毕业后继承父亲的事业,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 开始不久,她被下放到山西一个山区农村小学教书。在一年的春天,生小孩刚满月的她就急着去给学生上课。那天放学时,天正下着大雨,学生每天回家要经过的那一条小河,河水上涨。她为了学生的安全,挽起裤腿,将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由于河水冰凉,她因此患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周身关节变型。后因病情继续恶化,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出进都要坐轮椅。
20世纪70年代末期,闻调入北京师范学院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因此退休。退休后的闻女士,凭着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病体,仍然刻苦写作。1996年整理完了父亲的残稿《诗经通义》后,又写出了10余万字的《闻一多旧体诗文注释》一书。而今两书均已出版。闻女士有一个女儿叫闻丹岩,现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
闻家的后代人员众多。每年在闻一多先生的祭日,闻家的后代常常都会聚集在一起,在闻一多先生的遗像前拍上一张珍贵的合影,以此慰藉闻一多先生的在天之灵。
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身受重伤
闻立鹤(1927 -1981),又名高克。闻一多先生的长子,生于1927年。立鹤自幼天资聪颖,记性特别好。受父亲闻一多的影响,闻立鹤自幼跟着父亲读了不少诗。那时,闻一多先生几乎每天都要教子女们学唐诗,并给孩子们规定,谁要背不下来就要为父亲捶100下腿。不过,父亲的这一制度从没有难住小立鹤,因为他总是在兄弟之中第一个背诵下来。
闻立鹤读初中时,因体弱多病,曾休学一年,到了高二时,又因病辍学在家。但他凭着自己的天资,加上个人的勤奋,终于在家自学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为此,父亲闻一多万分高兴,还将自己心爱的一支派克钢笔作为奖品赠送给儿子。
闻立鹤和父亲一样,性格开朗,多才多艺,他不仅能写诗作画、唱歌、演戏,其外语也非常出众。
1946 年7月15日那天,闻立鹤刚满18岁。父亲参加了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先生被害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散会后,那天,正好闻立鹤前去接父亲回家。他在和父亲返回西南联大西仓坡宿舍的途中,父子二人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围攻,当罪恶的枪声一响时,闻立鹤就已明白发生什么事了,他迅速转过身来,扑在已经倒在地上的父亲身上,想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好父亲。结果自己身上连中5弹,右腿被打伤,肺部被打穿,其中有一颗子弹从他背部穿过时,离心脏仅半寸。虽经多方抢救,身体还是留下了残疾。
闻立鹤伤愈后,在各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重返清华大学英语系继续读书。在这里,他怀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仇大恨,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从此,闻立鹤在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的领导下,拖着有些跛的右腿继续在清华园中从事革命活动。
1948年的下半年,闻立鹤清华大学没毕业就到了解放区,改名高克。在解放区,他进中央团校学习。全国解放后,闻立鹤进入铁路部门工作,历任铁道部团工委,政治部干事,天津铁路局党委副科长,工会指导员。
其后,闻立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几乎都要受到冲击。1958年大跃进期间,他对党内一些不合情理的浮夸风等不良风气,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因此被打成 "右派"分子,受尽了折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想利用他是闻一多之子的名气,要闻立鹤写文章批判《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他经过调查之后,了解到金敬迈的书并没有某些人所说的那些问题,当即予以拒绝。因此得罪了某些权贵,使他两次下放农村,接受劳动改造。
在下放劳动期间,闻立鹤利用休息时间刻苦钻研中文和外语。1975年,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外语能力很强,于是调他任天津外语学院教务处处长,其后升任副院长。
在"四人帮"横行的丙辰清明那天,闻立鹤专程从天津赶往天安门广场,含泪创作了一首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的词《贺新郎》,同时表达了对"四人帮"迫害周恩来的极大愤怒。
" 四人帮"一倒台,闻立鹤异常高兴。从此他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由于长期劳累过度,身体开始衰弱。那时,由于"四人帮"刚刚倒台,一些"左" 的东西还存在。直到1979年的1月他过去在铁路部门工作时所受的不实之词,还没有得到平反,于是闻立鹤多次向原单位提出平反要求,但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气愤和痛苦一直困扰着他,致使他患上抑郁症。
从此,闻立鹤一病不起。病重期间,邓颖超十分关心他,并派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了解治疗情况。时任天津市委领导的胡启立同志还专程到医院去看望了他。各级领导的关怀使闻立鹤很受感动。患病期间,闻立鹤仍然坚持每天学习英语,还打算病愈之后将父亲的诗译成英文出版。然而,无情的病魔终于于1981年3月13日夺去了他的生命。
闻立鹤去世后,家属根据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昆明的滇池之中,因为,那儿是父亲洒尽热血的地方。
闻立鹤的夫人彭鸿德女士,陪伴丈夫闻立鹤度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生。他们婚后有两个女儿。长女高晓红,大学毕业生,在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工作,高级工程师。次女闻丹忆,中国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又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现在美国从事生物工程研究。
次子闻立雕:永远藏着对父亲的歉疚
闻立雕(1928-),又名韦英,闻一多先生的次子。在闻立雕的一生中,他时刻记住父亲的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句话既是父亲闻一多一生的写照,也是儿子闻立雕人生的座右铭。
少年时代的闻立雕在兄弟之中是脾气最躁的一个,有些淘气的他和父亲经常闹一点小别扭。那是在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因犯了胃病,一天中午没有回家吃饭。为此,父亲闻一多不放心,就吩咐保姆带了一杯牛奶到学校去看儿子闻立雕。保姆到学校后还告诉立雕说:"先生知道你的胃有些不舒服,很放心不下,叫我来看看你,还叫你把牛奶喝了。"保姆回家后,告诉先生,立雕的胃病还没好。闻一多听后有些着急,就亲自在家里拿了些药赶到学校,找到儿子,要他把药服下去。可小立雕认为,父亲这样让他在同学面前丢了脸,于是对着父亲大吵大闹。而父亲却一声不吭,坚持要立雕服了药后就走了。
像这样在父母面前"无理取闹" 的事,在少年时代的立雕身上时有发生。自从父亲离开他们后,闻立雕才体会到了父亲的伟大,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父爱。从此,他心中一直藏着对父亲的歉疚。闻立雕还曾对记者说过:"我曾读一篇文章,从前一个年轻人因为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在一天下大雨时,他就站在雨中任雨水冲刷。这时别人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我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说到这里,他还告诉记者,我想我也是这样,我也应该到大雨里去,让雨水冲刷掉我对父亲的歉疚。
父亲被害后,闻立雕于1948年的上半年,随母亲高孝贞一同来到了解放区。为了安全起见,改名韦英,自此以后,一直叫韦英,本名闻立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闻立雕到解放区后,先入北方大学文学系学习,后进入中央团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团中央工作。在团中央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到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在那里他工作了整整15年后,才被调到中央统战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