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精隨是什么?
道德经》五千言,已经很精华了,如果再要在精华上提炼精髓,那么,《道德经》的精髓,无非就是三点:
一、辩证法——关于方法
《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的。阴阳、彼此、内外,物我、得失、成功失败、荣辱、贵贱、为与无为、男女、教学、……如第一章的“道”和“可道”、“名“与“可名”、“无”和“有”。而二元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者道之动”。可以说,事物对立是绝对的。
2.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对立,是发展的起点,万事万物的发展的过程。万事万物相互转化,是发展的最终结果。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就是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二、管理学——关于过程
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最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有利因素怎么处理,不利因素怎么处理,处理好了,都有用,处理不好,都没用。“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2.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辩证法三原则,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远是对立的、统一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学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得不到最大利益。
3.管理好现在和将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将来,都是现在的积累。将来不是一个结果,将来现在的延续,如果现在不努力不珍惜,将来就不存在。
三、成功学——关于目的
有人说,《道德经》不讲成功,因为《道德经》讲“无为”。这种望文生义得理解,真是害人害己。
世界上一切书籍,一切知识,都是在谈成功,都是未成功而准备。《道德经》例外。
只是,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是什么,怎么衡量成功,说法不一样。《道德经》的成功学,精髓在以下三方面。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成功的途径是付出,不是索取。“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低成本零伤害没有副作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伤害到他人,不给自己带来副作用,不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任何东西。“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德经》是能者强者圣人讲的,他不是弱者思维。他需要人站在天地的高度看问题。所以他的辩证法、管理学、成功学是其与众不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