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聪明的问问题

时间:2018-08-10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你打算从对方那里得到你想要的回答,可是对方具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不想按你的想法回答,你该怎么办呢?如何聪明的问问题呢?
 

如何聪明的问问题
 

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曾遇到过,尤其是负责审问犯人的法官,更是时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他们想从嫌犯口中得到答案,可是嫌犯绝不是傻瓜,他们是不会轻易认罪的。不过,有时候法官运用一定的技巧,还是可以让嫌犯吐露实情。
 

一天,有两个人来到法官那里,其中一个人声称另一个人欠债不还,而另一个人则坚决予以否认,说自己与原告是第一次见面,从来没有国债务关系。
 

看到两个人相持不下,法官就问原告:“既然你说当初你曾经借给他钱,那你就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把钱借给他的?”原告毫不犹豫地答道:“是在城南一个土丘的树下。”法官说:“那好,你现在就走一趟,从那棵树上摘下两片叶子给我带回来。我就让树叶当证人,让它们告诉我实情的真相。”
 

原告听了法官的话以后,将信将疑地前去摘取树叶,被告则留在原处,等候法官的问话。
 

出乎被告意料之外的是,法官根本没有向他提出任何问题,而是埋头审理其他案件。被告闲得无聊,就好奇地观看法官审案。
 

正在这时,法官突然抬起头问道:“原告怎么还没回来?他现在有没有走到那棵树下?”被告随口答道:“我看,他现在离那棵树还有一段距离呢!”
 

听了这话,法官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问道:“既然你没有跟他去过那个地方,你怎么知道他还没有走到呢?”这时,被告才发觉自己露出了马脚,于是只好乖乖认罪。
 

在这件案子里,法官声称用树叶作证人,而且原告离开以后他就开始审别的案子,这使得被告完全放松了警惕。就在被告失去戒心的时候,法官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原告“有没有走到那棵树下”,被告在毫无防备的时候一不小心说出了真相,案情由此便真相大白了。

其实,这个案例代表了一类说话的方式,那就是先把对方不便直接回答的话题放在一边,转而谈论一些看似与此毫不相关的话题,然后悄悄地把话题引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来,让对方在“不知不觉”当中说出你想听到的话,这样一来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前有一位理发师,经常为宰相理发、修面。有一次,理发师在为宰相修面时一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剃掉了。

理发师吓得手一抖,剃刀差点掉在地上。不过,好在宰相并不知情,于是理发师就开始想办法不被宰相怪罪。

理发师急中生智,放下了手中的剃刀,用眼睛盯着宰相的肚子看,并装出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宰相看到他的举止如此怪异,就问他为什么这样。

理发师答道:“我时常听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我看大人您的肚子并不大,里面怎么能容得下一只船呢?”

“宰相一听这话当即笑了起来,说道:“这话的意思是说宰相的度量大,对于很多事都可以容忍。”理发师一听这话,连忙跪下请罪:“小人实在该死,刚才一不小心把大人的眉毛剃掉了!还望大人有容人之量,饶恕小人吧!”

宰相听说自己的眉毛被剃掉了,顿时大怒,可是他马上又想到,自己刚才说过,宰相的度量很大,怎么能因为这件事处罚理发师呢?于是,他一脸温和地说道:“这没什么,你马上把笔拿来,帮我把眉毛画上就可以了。”

理发师就是通过转移话题,让宰相“主动”承认自己度量大,然后才说出实情。这样一来,宰相为了表现自己的度量,也就不好发作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候先转移话题,再攻击事件核心,会让对手根本没有反驳的机会。不过,在运用这一谋略的时候,一些原则是需要我们牢记的:不能过早暴露你的真实意图,以防止对方有心理准备;转移的话题不能与核心话题相距太远,否则二者就会失去联系,同样达不到目的;话题转移之后再次回到核心问题上来,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在把握这几条原则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可以将各种疑难问题一一解决了。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