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也是一种力量,有这样一个笑话:几个同学商议好去捉弄一个女孩,当第一个人碰到女孩时,好奇的问道:“你脸色怎么那么难看,瞧你嘴唇都是白色的,病怏怏的。”那女孩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道:“我健康得很。”但是当她碰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到第五个人时,大家都说她脸色差,于是一向健康的小女孩真的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生病了,而且越看自己的脸色越苍白,只好请假赶回家去看大夫。
这便是暗示的力量。暗示是一种特殊的说服方式,是指当你带着某种目的而采用一定的方法,与其委婉巧妙地向别人提出某种指示信息时,便可以影响到对方的心理,使其莫名其妙的接受你的看法或意见,达到说服的效果。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想去投奔秦国,大家都劝说他不要去,他就是不听,苏秦知道这件事后,打算去拜访孟尝君。
一见到孟尝君,苏秦就说:“听说您喜欢听鬼故事,我就是专来讲鬼的。一天,我路过淄水,遇到一个土偶和一个桃偶坐在水边闲聊。桃偶对土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别人把你塑成了泥人,到了七八月,大雨滂沱,淄水猛涨,到那时你就残废了。’土偶回答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残废了,我仍然在西岸。可是你呢,你是东岸的桃木,被人雕刻成人,大雨降临,淄水一涨,你就会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你还能回来吗?”
说到这里,苏秦叹了一口气:“唉,现在的秦国,恰似虎口,您想到秦国去,不知道您去了之后还能否再回来?”
苏秦的话让孟尝君听了暗暗心惊,于是决定放弃自己的打算,不去秦国了。
苏秦只是以一个小小的故事予以暗示,便劝服了孟尝君。因为故事中“桃偶”的遭遇与孟尝君很是相似,至此他才站在了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事情,终于恍然大悟。
这便是故事暗示法,巧借故事中的情节,使其对方自我反省,一旦对方想明白了各种利弊,自然而然会心服口服,被你劝服。
直来直去的话其说服力甚微,在说服过程中有时候以暗示代替直言,其说服效果的胜算更大。若能恰当地掌握并运用暗示法,便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晏子乃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而闻名于诸侯。同时他头脑机敏,能言善辩,这样,他方能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齐国国君齐景公的一匹最心爱的马突然得病死了。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当场肢解马夫,并大声说:“谁敢为他辩护就杀死谁!”
相国晏子对于齐景公这种无故杀人的行为十分不满。为了解救马夫,劝谏景公,他急中生智,走上前去一把揪住马夫的头发,右手举起刀,问齐景公道:“大王,我有个问题不太清楚,要向您请教,古代尧舜这些贤明的君主肢解人时,不知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的?”景公好大一会儿才明白,晏子原来是在暗示自己肢解人是古代贤君以为可耻的残暴行为,于是便挥手道:“相国,别指桑骂槐了,我不肢解他就是。”
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很可能有些话不便直言,以免伤了对方尊严。这时就可以装装傻,使用明知故问的暗示方式,向对方提问出你真正要说的话,让对方了解其中的关键,自然而然就被你不动声色的说服了,也许对方会因此对你充满感激。
在小品《卖拐》中,赵本山说服范伟的整个过程就是使用的暗示。当范伟说自己脸大,但腿没问题后。赵本山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范伟表示:“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赵本山道:“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无论范伟怎么表示自己是健康的,却都被赵本山使用医学上的常用语暗示范伟他的腿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结果当范伟无以应变时,便真的以为自己的腿有病,并且深信不疑,一场骗局就这样在幽默的暗示下促成了。
南唐时,因为税收繁重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时逢京师大旱,烈祖李煜询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申渐高觉得这是个进谏的大好机会,于是巧以暗示地答道:“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也许是因为烈祖李煜生性豁达,听到如此幽默的回答便畅怀大笑,随后便下令减轻税收。
幽默性的暗示,即便言语间有所不敬,却可以让对方在欢笑中冲淡不悦的情绪,从而愉悦地接受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