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都喘不过来了,但那位访客还是啰哩啰唆地继续说着。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吧。”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明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总是要唠叨半天;明明是一件小事情,你总是要强调没完。没有人喜欢一个人在自己耳边啰唆个没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啰唆是一种无效地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诱发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出来就是你越是重复,对方越是厌烦。所以,说话要清楚简洁,尽量不要啰嗦。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话痨之人,如同苍蝇一样嗡嗡作响,不但不能愉悦对方的心,更是对别人时间的巨大浪费。据史书上记载,子禽问自己的老师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
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
说话滔滔不绝,就会留给他人一种“话虽多,修养少”的感觉。有些人为了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所谓知识底蕴,便找一切有人的地方与人“死说烂道”,极尽所能地“卖话”,自以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无奈他储备不足,结果适得其反。
话不是说的越多越精彩就越有用越能把观点说的明确,从而越具有说服力,一般越长的辩解越会把关键点埋没,从而分散众人的注意力,让自己的言语像一盘散沙,不足取信于人。而简洁的语言往往更有效果,也更受人欢迎,同时,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
一次,马克思的女儿燕妮向一位著名的德国历史学家请教,问他可不可以把从古至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道:“不必,其实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三、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四、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当我们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说,而是你会不会说,你所说出的话对对方有没有用。也就是说,最重要是表明你的主旨,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因为言语越啰唆,越容易出现跑题、词不达意等让人感到心烦意乱的情况。
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整个大礼堂里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在等待伟人丘吉尔的到来。在随从的陪同下,丘吉尔准时到达,并慢慢地走入会场,走向讲台,站到讲台上。丘吉尔脱下他的大衣递给随从,接着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着台下的观众。一分钟后,丘吉尔才缓缓地说出了一句话:“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说完这句话,丘吉尔穿上了大衣,戴上帽子,离开了会场。整个会场鸦雀无声,顷刻间掌声雷动。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时候,语言贵精不贵多,抛开转弯抹角与旁生枝节,抓住要表达的东西的精髓,寥寥数语便可以达到一语中的、一招致胜的效果。
很多时候,与人交流并不在于你滔滔不绝,说了多少话。而是要看你的话是否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如果能够把话讲通透,那么必定能一针见血,使人心服口服。尤其是在劝说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将话语的中心意思表达明确,这样才能让他人信服。
简言意骇的言语,在最关键的时刻,往往给人爽快的感觉,也更具有渲染力,会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自然也会很受欢迎。所以,下面提供了几种可以使言语尽量避免啰唆,力求简言意骇且精湛的方法。
第一,好好培养自身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懂得透过表象看内在,在从中总结出关键性的话,才能使言语短小精炼且有力度。
第二,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绝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所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平时多读书还有搜集了。
第三,如果你清楚自己接下来的话会很复杂,那在开口说话之前就把自己的话做一下删减,尽量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谁都讨厌没事废话连篇的人。简言意骇才会让别人觉得你有实力有内涵且有智慧,一个说话干练的人往往最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最会说话的人,是语言简洁明了的人。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口才最差的人,往往可能就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反而还认为自己很棒。事实上,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