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陌生人正式交往做好谈话前的充分准备,应该尽量对其职业、性格、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交往中投其所好,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时,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他都能用三言两语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其秘诀就在于: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的前一晚,总会花一定的时间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来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在交谈中就能有的放矢,深中肯綮。不然,就算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一次,罗斯福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参议员竞选。当时,罗斯福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而且又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所以知名度非常高。在一次宴会上,参会的很多宾客都认识罗斯福,但罗斯福却不认识他们。同时,罗斯福看得出,尽管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极为冷漠,似乎对他没有任何好感。
罗斯福很快想出了一个接近众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好办法,他对坐在自己身旁的陆思瓦特博士低声说道:“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宾客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就把每一位宾客的大致情况向罗斯福作了简要说明。
了解了宾客的大致情况后,罗斯福便找借口和他们攀谈起来,经过交谈,罗斯福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知道了他们的职业以及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之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并在交谈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很快,罗斯福就和他们熟络起来,并且成了不错的朋友。
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之后,也把这种和陌生人“一见如故”的作风带进了白宫。美国著名新闻记者麦克逊曾对罗斯福这种“见面熟”的沟通技巧评价道:“在每个人进来谒见罗斯福总统之前,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
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双方都不免有些拘谨感,似乎彼此之间有一层隔膜。如果能有人主动、大方地打破这层隔膜,对方就能很快地融入进来,从而使双方迅速熟络起来。这样一来,假的“一见如故”就变成真的一见如故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和一些人“擦肩而过”,但世界如此之小,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会需要他们的帮助。到那时,我们过去跟他们“一见如故”的交情就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由此可见,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事先对他的基本情况有个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更需要事先对他进行了解。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等。只有对对方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在交往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对方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进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一次,在大太监李莲英的保荐下,醇亲王打算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询问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从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交往甚密,他从“张师爷”那里了解到关于醇亲王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恭亲王认为中国必须跟西洋学习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醇亲王则认为中国人并不比西洋人差,根本不需要向西洋人学习;第二个是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读书万卷”,颇具文采,经常在很多场合卖弄自己的文采。
盛宣怀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急忙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龢那里抄了一些醇亲王的诗稿,并熟记了其中几首,以备“不时之需”。这些还不够,为了给醇亲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盛宣怀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盛宣怀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他的心思,以便在交谈中迎合醇亲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盛宣怀就去拜见醇亲王了。
当他们谈到“电报”一词时,醇亲王问道:“那电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盛宣怀回答道:“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学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亲王一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随即问道:“你也读过兵书?”盛宣怀答道:“在王爷面前,小人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是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微停了一下继续说道:“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不量力,看了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功能和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后来醇亲王干脆就把督办电报的事托付给了盛宣怀。
如果你想迅速赢得陌生人的好感和信任,那么你就要事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关于他的背景、职业、性格、兴趣等,你都要有所了解,而且了解得越全面、越详细越好。
总而言之,要想和陌生人有话可谈,并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一见如故”,就要事先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