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安慰人的最好方法,当我们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用我们的耳朵和心灵去倾听对方的声音,不要急着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下判断,要给对方一个空间,让他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对被安慰者而言,将是对他最好的帮助。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以下3点原因:
接纳对方的世界需要倾听
安慰别人的最大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和体会被安慰者的苦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苦恼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根由。由于对被安慰者所讲的“苦”不以为然,所以安慰者很容易在倾听过程中产生抗拒心理,迫不及待地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在安慰别人时,我们需要暂时放下自己,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用耳朵去耐心倾听他的遭遇,而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更不要妄加评断。
了解对方走过的路需要倾听
在安慰别人时,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不然,每个被不幸和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他人的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最好的安慰方式应该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对方抗争的经历,给对方一双倾听的耳朵,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且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
安慰不等同于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使人改变,借由改变来断绝苦恼;安慰则不然,安慰的目的是肯定其苦,但并不试图作出断其苦恼的尝试。也就是说,倾听、了解并认同被安慰者的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赵先生是一名心理医生,他有一个病人叫小维。第一次见到小维,赵先生就觉得他眼中有一股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吧,请你闭上眼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赵先生轻声说道。
小维按照赵先生的吩咐,真的把眼睛闭上了,然后说:“他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事,却总是想着算计别人呢?干吗非要和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呢?”他越说越激动。
突然,小维睁开眼睛,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态,流露出一脸的歉意。赵先生微笑地说:“没关系,有什么话请继续说。”小维继续说道:“我发牢骚,你肯定不爱听。我去找过我的朋友,想从他们那里寻求安慰,但他们喋喋不休地跟我讲了很多大道理,我反而更烦了。”赵先生问道:“是不是你的朋友都没有认真倾听你的烦心事啊?”“你怎么知道?”小维问道。赵先生神秘地一笑,说:“这是秘密!”然后,他让小维把烦心事一股脑儿地全部说了出来。最后小维对赵先生说:“谢谢你能听我发牢骚!我感觉好多了。”
最后,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赵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小维的朋友没有耐心听他倾诉,是因为他知道小维此时此刻需要的不是劝慰,而是一个让他发泄不满和苦闷的渠道。但是他的朋友们却没有真正理解小维的心境,那么他们所谓的安慰也就变成了一堆大而空的“废话”。
其实,倾听是一门学问,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这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倾听是一种陪伴和关怀,即使只有对方一个人“唱独角戏”,而你只是默默地听,一样能达到安慰的效果。这大概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为了使倾听达到更好的安慰效果,在倾听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倾听不是简单的沉默
倾听首先需要做到忘我,在对方倾诉的过程中,我们要完全抛开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全部搁置在一边,并且要用真诚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的世界中,为对方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只有这样,被安慰者才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感觉到被安慰的温暖。而且在对方倾诉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不要插话,一定要让他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全都宣泄出来。
做对方的“共鸣箱”
通常情况下,安慰者在倾听过程中产生共鸣或抗拒时,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做法,因为被安慰者大多数时候只是需要安慰者当他们的“共鸣箱”,并且能不厌其烦地供他们反复使用。
支持对方所讲的全部内容
对于被安慰者所说的内容,我们全部要用肯定和支持性的话语,默认他说的全是对的,即使有不对的地方也要不予理会。在倾听过程中,如果对方主动问到,我们也可以讲讲自己的经历。当然,讲述要尽量简短,而且我们所讲的内容一定要比他的境遇更差、更糟糕,例如“我曾经……但是也慢慢过来了。”
倾听时要感同身受
倾听是“心心”相惜的过程,倾听别人的不幸时,对方很容易察觉到我们内心的触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感同身受,“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将是对他最好的安慰。
在安慰别人的过程中,对方需要的是一双温柔倾听的耳朵,而不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因此,在安慰别人时,要尽量奉献出我们的耳朵,用倾听去平复对方那颗受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