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留余地

时间:2018-08-10 热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水杯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再加入一些水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说话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出现“意外”而下不了台。所以,说话要留余地
 

“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赏到半开时”,饮酒饮到微醉,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和乐趣;赏花赏到半开,才能欣赏到花的美丽和芬芳。说话、处世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一点余地,才会有转身和回旋的空间。就如同两车之间的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能保障双方的安全,并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某项工作任务难度很大,老板打算将它交给一个很能干,并且自己很器重的下属,交接时老板问道:“这项工作难度很大,有没有问题?”下属拍拍胸脯说:“绝对没问题,您就放心吧!”一周过去了,工作没有任何进展。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只好如实回答:“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尽管老板说他已经尽力了,但对他的能力已经有所怀疑了,并且把工作转交给了其他人。

在这则案例中,下属由于把话说得太满,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回旋的余地,结果不但把自己弄得很没面子,还招致了老板的质疑。这就告诉我们,说话时要懂得给自己留余地,千万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凡事总有个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所能预料和改变的。说话留有空间,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是个够细心的人,就不难发现,很多公众人物在面对记者提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可能、大概、或许、尽量、估计等,这些字眼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他们之所以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的发生;否则一旦把话说死了,结果却事与愿违,那将是很糗、很没面子的!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说话也要像“答记者问”一样,不要把话说得太死。比如上司交托给我们一项工作任务,我们当然没权利不接受,但是接受时最好不要说“保证没问题”或“绝对没问题”,而应该代之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话。因为用不确定的语句可以降低对方对我们的期望值,倘若我们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对方也会因为对我们期望不高而用谅解代替不满;倘若我们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对方往往会感到喜出望外,而这种“增值”的喜悦通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再比如,别人有求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帮上忙,当然要答应对方的请托,但千万不要向对方打包票,而应该代之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之所以要这样说,一来可以为自己留条后路,以防事情办不好而显得难堪;二来也无损于我们的诚意,而且更加显示出我们的谨慎,对方会因此更加信赖我们,即便事情最后没有做好,对方也不会责怪我们。

又比如,我们不慎与别人交恶,这时候千万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因一时冲动而说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绝情话,不管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最好闭口不言,以防将来需要携手合作时没有“后路可退”。

说话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是、要么非,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已经不再适合于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与其跟自己较劲,不如多用一些缓和的、圆滑的、不确定的说话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收放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kf@hequma.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