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一把无形而又有威力无比的武器。在遥远的战争年代,天下属于有“口”之人。也许你认为中军事力量的强弱是极其重要的条件,但你也不能否认得口才者得天下,具备高超的话术,能够攻心于人,挫其锐志,震慑对方,从而不费一兵一卒也可得天下。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说话大师。《三国演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曹军中有一位素以舌辩著称的司徒王朗,他自请上前线作说辞,劝降诸葛亮。在两军对峙的阵前,王朗摇唇鼓舌,引经据典,包罗万象,口若悬河,满以为诸葛亮听了这一席话,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想,诸葛亮随机应变,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话锋一转,直指王朗:“吾素知出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靡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军受挫,军无斗志而致大败。对此,后人有诗赞诸葛亮说:“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尽管这是经过加工的文人之作,但以言制胜,以“口”得天下,可见一斑。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在军事争战中,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不靠双方刀兵相交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谋划进攻,就是以“口”取胜。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中之好的谋略。而高超的说话水平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社会迅猛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虽然需要用“口”去吃天下,但仍然需要用“口”去争取成为时代的强者。会说话的人,不论从事何种行业,角逐于何种领域,都能打开顺利之门,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