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尴尬场面的时候,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有人站出来为你打圆场,替你开脱。要想让自己摆脱窘迫的场面,就应该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为自己开脱。那么,怎样为自己开脱呢?
实战案例:巧言为自己开脱
在一次巡游江南的时候,雍正皇帝和刘墨林来到苏州看到了一尊弥勒佛。雍正皇帝突然指着佛像问:“他为什么对着我笑呢?”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毕竟佛像见了谁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但是刘墨林又不能直说,否则就显得自己没水平。于是他就回答说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是当今活佛,佛见佛故笑。刘墨林原以为雍正皇帝会为此开怀大笑,不曾想,皇帝话锋一转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佛见了你也笑呢?”刘墨林不愧为大才子,他十分机敏地回答道:“佛是在嘲笑臣成不了佛。”
刘墨林先说了佛见佛笑,如果面对皇帝第二个问题他依然这样回答,那么他自己也就成了佛,有和皇帝平起平坐的意思,定会犯下诛九族的大罪,而把佛的笑说成了是对他的嘲笑,既巧妙地让自己开脱,又给皇帝戴了一顶大大的高帽,这样的回答十分高明。
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让自己感到为难的问题,如果不去回答,显得自己没有礼貌,而选择面对却又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那么此时,我们就要学会巧妙地为自己开脱。
技巧点拨:
1. 模糊回答
当有些问题让你感到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时候,你可以用模糊的语言来进行回答,这样既能不失礼数,又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面子。比如有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有人问他:“你是否读过《十日谈》?”他就回答:“最近不曾。”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遁词罢了,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曾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还有一次,别人问他是否看过《莎士比亚全集》,他就回答说:“英文没读过。”这样就会给人一种误解:他比较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读懂英文,但是时间太忙,只是看了别人的翻译,等以后抽时间再去读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此言一出,别人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2. 用暗示性语言回答
当别人向你问话的时候,如果你感觉直言相告可能会让他难以接受,而不回答又说不过去,那么你就不妨讲一些暗示性的话语,做到既能让对方了解事情的真相,又能巧妙地让你得到开脱。
在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孙山的人和一个同乡一起上京赶考。到了发榜的那一天,孙山考中了进士,但是是最后一名,而他的同乡却落榜了。后来,他的同乡感觉脸上无光,就留在了京城,而孙山则回到了家里。孙山回到家后,那位同乡的父亲急切地向他打听儿子是否考中。孙山觉得,如果直言相告,同乡的父亲可能难以接受,而自己也可能会落一个得意忘形的评价,于是他就随口念了两句诗给那位同乡的父亲听:“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那位同乡的父亲听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转身走了。
3. 故意装糊涂
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如果老老实实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很可能就会陷入对方设置的陷阱之中,让你无法下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装作没有听懂,用糊涂的回答来应对别有用心的提问。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外国记者问王蒙:“请问,20世纪50年代的您和80年代的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这位记者是别有用心的,他提问的用意路人皆知。这时候,王蒙却从容不迫地回答说:“我在20世纪50年代的名字叫王蒙,在80年代也叫王蒙,这是相同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当时我才20多岁,现在却已经年过半百了。”
记者提问的目的是让王蒙谈一下对中国国内改革形势的感受,又不好直冲冲地进行提问,于是就给王蒙一个限定的年代的范围,而王蒙却故意曲解对方的本意,只从自己的年龄变化上来回答问题。这个回答是无懈可击的,既给了对方一个答案,又没有给对方任何有效的信息,还不能让他抓出把柄。
口才点睛
生活千变万化,什么样的怪问题我们都可能遇到,而对付这些怪问题的方法,就是作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千万不可以被对方的问题困死而陷于被动。当你被人刁难的时候,你可以给人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感觉,可以用“大约、最近、前后、方便的话”等词汇来解决这些问题,为自己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