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人在请客时,都不会先问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挟给客人,使得客人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尴尬。但是在西方则不然,有一次在外留学的中国男孩热心地挟菜给他的西方朋友,没想到对方不甚愉悦地说:“你知道我喜欢吃这个吗?”从此以后,帮别人挟菜前,他就都会先问对方:“菜合不合口味?”、“还想吃些什么吗?”因此,沟通协调的原则应该是:先让别人提出他真正的想法与需要,然后再让他了解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这样的沟通协调才算成就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单向的沟通,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沟通。
交流中怎么样占主导地位,怎么样才能让人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呢?是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重复么?是加强语气给对方施以压力么?恐怕这些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成功的交流意味着共享一种想法。但是意见相左远多于思想一致。问题是:为什么?是什么妨碍了人们——你的同级、上司、下属——正确评价你的看法和计划?而他们肯定能从这些看法和计划中受益最大。是什么使得理解的利刃被禁锢在冷漠之中呢?
交流是一种相互关系。只有当每一方满足另一方的需求时,交流才会起作用。所以进行交流就是要充分考虑你的想法、语言和表达风格,使之同时满足讲话人的意愿和听讲人的需要。引导交流最终达到思想的一致是我们最终的目标。那么要如何做到呢?下面的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导:
首先,要让他人接受我们的建议,就要分析和区分听话的对象。无论是顾客还是同事,接受方的每个人都希望感到你所要说的与他们头脑中已知的事情有联系。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些什么当然是使交流成功的关键。
按照谢里夫的说法,如果你遇到一条信息在你的接受区以内或者稍稍超出一些,你就会觉得它与你的想法相一致,而且往往会觉得比实际情况更觉可亲近。反之亦然,若某个想法在人的拒绝区以内,你就会觉得它不可接受,程度上也超过它的实际情况。
推动人们进行交流的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和听讲者的需要。了解别人的感情要求和逻辑要求,亦即确定听讲者的特点,就是很快地摸清用什么方法和依据,能够满足听讲者的这些需要。真正弄明白你知道你在跟谁说话,不仅使交流有望,而且使交流较有可能实现。另外,要别人接纳你的观点,你要先从心里接受别人,换句话说,要有双向的沟通与了解。
还有,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建议被人理解。语言对于交流思想来说并不是很准确的工具,所以听众还依靠一些非言语的补充手段,如手势,时机选择,交谈地点,以及其它因素,从中寻找线索来理解你所说的内容。这一切构成了一种氛围,它提醒听讲者以不限于字面的方式来理解你的信息。
另外,就是不要忘记微笑,大家都很难拒绝一张微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