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给对方留面子,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人际交往中再重要不过的东西。即使要拒绝他人,也要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生硬的说“NO”,要使对方保住面子。
即使要拒绝他人,也要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生硬的说“NO”,要使对方保住面子。“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人际交往中再重要不过的东西。如果你让他人的面子受损,他便会感到你对他怀有敌意,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损害。
中国人讲究面子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根深蒂固。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绵绵不绝,又几乎无人能够幸免。因此,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在公共场合,都是比较注意面子的,所以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李世民继位后,佛道之争非常激烈。唐太宗本十分推崇道教。当时有个名叫法琳的僧人写了本《辨正论》,揄扬佛教,结果引起唐太宗的不满。唐太宗一怒之下,把法琳打入大牢,并对他说:“朕听说念观音者,刀枪不人。现在让你念七天,然后试试我的宝刀。”法琳顿时吓得魂不附体。七天后,法琳面见太宗,说:“七天以来,未念观音,惟念陛下。”李世民听后,不仅免其死罪,而且还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大兴佛教。法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未念观音,惟念陛下”这八个字,把李世民比作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既让太宗杀人没了借口,又巧妙地赞扬了太宗,使他感到佛教于他的统治无害,反而有益,为大兴佛教埋下了种子。此外,一个“未”字,一个“惟”字把李世民置于为难境地。若杀之,不灵不在观音,而在陛下,因此要灵,只有不杀。七天想出妙语一句,真是一字千金。法琳的这个“面子”留的巧妙,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更让佛教以后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们都喜欢喜欢他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这样,在公开场合不给他人留面子的结果便是,他人以牙还牙的还击;要么便怀恨在心,用秋后算账的方式慢慢报复。所以,除非迫不得已,绝不首先撕破面子。而一旦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不给别人面子,这在中国人眼里已是具有相当的敌意了,甚至是发出挑战的信号。因为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做出推论,即首先撕破了面子,那就肯定是出于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胁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气而不得不发。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给了他人面子,相当于保护了他人的自尊。试想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伤人感情的,因为它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之所以为之”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善意地给别人提意见,也一定要讲求方法。在给他人留足面子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他才愿意理智地接受你的看法。给他人留足面子,做事留有余地,也能使别人有可能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见并不确切或恰当,还有替自己找回面子的余地。给他人留个面子,自己也会多个面子,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