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据守本位,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主管在劝说下属时,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并自觉地运用到工作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消除无形的情绪障碍。主管站在被劝说者的位置上瞻前顾后,同时,又把被劝说者放在你的位子上陈说苦衷,抓住了被劝说者的关注点,使他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主管这边。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1964年4月,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亲率代表团赴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会。
但是,会议的进展却不大尽如人意。陈毅和印尼总统苏加诺第一次会面,双方就产生了分歧。因为,当时印尼刚刚独立不久,苏加诺希望第二次亚非会议定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时间就在当年,以此来提高印尼在国际上,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中的威望。
陈毅则持不同看法:第一次亚非会议就是在万隆,这一次应该换一个地方,在非洲尤为合适,非洲新近有几十个国家独立,急切需要召开这样一次大会来鼓舞士气。双方的观点不一致,给筹备会投下了阴影,埋下了争执的导火索。怎样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说服苏加诺而不失和气,达到寻求共同点、广泛团结国际友人的目的呢?陈毅苦思之后,有了主意。
为了充分尊重对方、照顾苏加诺这个东道主的面子,以便于他改变主意,陈毅对他说:“非洲的独立国家有40个之多,总统阁下如果主张在非洲召开亚非会议,就是支持了非洲的斗争,这样你就站得高、看得远,顾全大局,表现了你政治家的大家风范,也证明你没有什么私利打算,那么你去非洲发言,就会更响亮更有号召力。”
这恰似设身处地为苏加诺着想的婉转辩词,丝毫没有固执己见的火药味,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简直就像苏加诺的顾问在为其出谋划策。苏加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似乎是碍于情面,虽然点头称是却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仍坚持会议就在当地召开。
陈毅元帅发现问题有了转机,于是趁热打铁,又以幽默的语言诙谐地说:“你是总统,我是元帅,你的官比我大,我给你当参谋长,你要不要呢?”如此缓和、商讨的语言,既照顾了苏加诺的面子,尊重了这个东道主的地位,又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苏加诺自然无法回绝,只有点头称是。
说服时,不考虑对方的立场,或是找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来搪塞,都会使事情更难处理。“你真是个随便的人!”“你难道就不是吗?”上下级间之所以经常口角,不外是双方只考虑自己立场的缘故。要站在对方立场来说话,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某位作家曾提出这样的论点:以对方的口气说出来,这个意见又将如何?
一个常在办公室抽烟的职员,曾经发誓戒烟,持续了一个月后,忍不住又去抽了。本来做上司的想:“不是说不抽了吗?怎么又开始抽呢?”但改口用这样的口气说:“戒烟可不容易啊,你能坚持一个多月,已经很不简单了!”部下听了一定会自生惭愧,心里暗下决心:坚决把烟戒掉。
人对于能考虑自己立场的说服者,总会积极地协助他,因此说服者应时时考虑对方如何才能接受自己的说服。